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

发布时间:2022-07-04
浏览:

 一、建设目标

1、 人才培养目标

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,以“工学结合”为切入点,探索和构建适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实行专业“2335”模式:2”指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;第一个“3”指按照三个能力模块,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培养;第二个“3”指技能培养按照三个阶段进行;5”指选择5个人员需求量大、中职生可以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岗位,开设课程,做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工作。

2、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

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,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

课程体系,根据职业能力需求,设置相应课程体系。

课程体系包含四大课程模块:

(1)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。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、体育、美育及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。

(2)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。学生通过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基本技能,服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。

(3)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。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业务进行岗位训练,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。

(4)职业综合技能课程模块。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,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,使学生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。

3、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目标

(1)校内实验、实训条件建设。

根据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,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,本着“实际、实践、实用”的原则,在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,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、设施完备、设计合理先进、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,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

学条件与环境。

(2)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。

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机会,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。

成立学校、企业、行业领导、教授、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,共

同审定教学计划、课程体系、实践环节内容、学时安排等,采取校企

一体、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,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

技术培训,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;

依托行业(企业)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,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,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,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,并通过专业(职业)技术考核。

(3)坚持与企业合作,开展订单培养,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,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。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,真正实施“做中学、做中教”。

(4)组建由专业教师、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,课程中引入公司、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,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。

(5)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,通过职业能力分析、市场

调研,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,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,将岗

位标准、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,确定教学内容,重新制订教学

大纲、考试大纲、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,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。

()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应服从于就业市场的需求。

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,达到“按需培养,按需开课,按需施教”的要求,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,优化各专业课程;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,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,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,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,使学生达到“理论基本够用,操作技能

比较熟练,就业市场热门抢手;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,将服务和

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,不断深化教学改革,以职

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,制定教学计划,设置课程,培养面向生产、

建设、管理、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。

二、改革基本思路

1、完善产教融合机制

引企入校、建设校内工厂和技能大师工作室,搭建行、企校产教融合平台,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,构建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、优化课程体系、创新课程内容和评价模式,形成校企共建专业、订单招生、定向培养,共育师资、协作育人的产教融合体系。

2、建立工学结合、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

坚持“做中学,做中教”,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

式,以“工学结合”为切入点,探索和构建适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以校内会计工厂为平台,以岗位职业能力递进培养训练为着力点,将工厂真实生产任务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,构建“课岗融合,做学合一”的人才培养模式;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企业大师工作室平台,建立实战教学周,集中对学生进行岗位方向明确、职业技能突出的综合训练,推行“课岗融合,分岗培养,一精多能”的人才培养模式;构建“产教融合,学训合一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3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

构建各专业职业活动特色明显,岗位指向明确,技能培养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在课程体系建设、教学内容创新、教学模式改革、评价模式改革上深入融合企业生产任务、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元素,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体系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
4、建设完善校本培训、企业挂职锻炼、省培国培、学历提升四级培训体系,优化师资结构,提升师资执教水平。在建设期内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,12名骨干教师,聘请6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,使各专业“双师型”教师占专业教师(含实习指导教师)的比例达到75%以上,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、专业水平高、实践与创新能力强、行业有影响的师资队伍,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,保证人才培养质量。

三、建设内容

1、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

成立调研队伍,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用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,分析典型工作任务,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,引导专业人才接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、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。

2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

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制订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标准,以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为主体,调整课程设置,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,充分体现“就业需要→确定岗位→确定能力(技能、技术)”的原则。从专业业 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,将专业技能培养方向分解成多个有机衔接的模块,根据模块设置课程,构建能力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,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,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。

课程体系注重知识、素质、能力的综合培养,由思想政治素质模块、文化素质模块、专业基本能力模块、岗位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组成。在教学过程中分三个阶段来完成:

(1)第一阶段:思想政治素质模块及文化素质模块

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,提高基本素质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、职业素养教育、心理和文化素质、专业知识教育。在素质教育中,根

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敬业、团结协作的精神,培养学生

责任意识、遵纪守法意识,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;文化素质模块、文化素质模块、专业基本能力模块、岗位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

展模块组成。在教学过程中分三个阶段来完成:

(1)第一阶段:思想政治素质模块及文化素质模块

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,提高基本素质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、职业素养教育、心理和文化素质、专业知识教育。在素质教育中,根据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敬业、团结协作的精神,培养学生责任意识、遵纪守法意识,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;文化素质模块在全校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基础上,根据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要求,开发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校本教学资源。

(2)第二阶段:专业基本能力模块、岗位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。

专业基本能力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,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专业体验与认知;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旨在拓宽学生技能,增强学生专业素质,提高就业竞争力。

(3)第三阶段:顶岗实习模块

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,安排学生顶岗实习,对学生进行分流培

养,将课堂设在企业,工学结合,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,从

而实现教学目标,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。

3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

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培养目标,建设以岗位职业能力递

进培养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,开发实训教学指导书、任务书,完善实

训教学大纲,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标准制定实现全覆盖。实

训教学资源开发中要突出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,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,以项目化和任务化为形式。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,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。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、专业技能训练、综合应用技能训练、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,纵向上形成体系,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。

 (2)第二阶段:专业基本能力模块、岗位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

拓展模块。专业基本能力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,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专业体验与认知;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旨在拓宽学生技能,增强学生专业素质,提高就业竞争力。

(3)第三阶段:顶岗实习模块

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,安排学生顶岗实习,对学生进行分流培

养,将课堂设在企业,工学结合,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,从

而实现教学目标,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。

3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

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培养目标,建设以岗位职业能力递

进培养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,开发实训教学指导书、任务书,完善实

训教学大纲,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标准制定实现全覆盖。实

训教学资源开发中要突出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,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,以项目化和任务化为形式。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,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。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、专业技能训练、综合应用技能训练、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,纵向上形成体系,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。

4、改革教学模式

积极推进校企合作,加强实践环节。设立实战综合训练周,综合训练岗位职业能力,实现实训技能培养与岗位生产零对接;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,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,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、专业技 能。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,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,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、专业技能。

5、创新课程内容

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,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,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、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,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,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。

6、改革评价模式

在继续完善开展校内技能大赛的情况下,推行全校学生技能过关

考核工作。一是考核标准在参照各专业技能达标标准的前提下,邀请

合作企业设定考核方案和内容,校内教师只参与监考及评价。二是加大考核结果应用。技能过关考核结果将记入学生学业成绩,教学效果计入教师量化考核。